GB 1352-2009
Soybean
ICS 67.200.20
B33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
GB 1352-2009
代替GB 1352-1986
大 豆
2009-03-28发布
2009-09-01实施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
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
前言
本标准5.1、7.1、第8章为强制性的,其余为推荐性的。
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352-1986《大豆》。
本标准与GB 1352-198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:
---对原标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,修订后的标准适用范围为“本标准适用于收购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和销售的商品大豆”;
---对原标准的大豆分类进行了部分修改;
---对原标准的质量指标项目进行了调整,采用完整粒率进行定等;
---对标准中的质量指标作了修订;
---提出了高油大豆、高蛋白质大豆的质量指标;
---增加了判定规则;
---增加了标签要求;
---增加了标准的附录A,在其中规定了完整粒、损伤粒、热损伤粒的检验方法。
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。
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。
本标准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。
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:南京财经大学、黑龙江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、吉林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。
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袁建、鞠兴荣、宋秀娟、谢玉珍。
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:
---GB 1352-1978、GB 1352-1986。
GB 1352-2009
大 豆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的相关术语和定义、分类、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、检验方法、检验规则、标签标识以及包装、储存和运输要求。
本标准适用于收购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和销售的商品大豆。
本标准不适用于本标准分类规定以外的特殊品种大豆。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(不包括勘误的内容)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,然而,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
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。
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
GB/T 5490 粮食、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 一般规则
GB 5491 粮食、油料检验 扦样、分样法
GB/T 5492 粮油检验 粮食、油料的色泽、气味、口味鉴定
GB/T 5493 粮油检验 类型及互混检验
GB/T 5494 粮油检验 粮食、油料的杂质、不完善粒检验
GB/T 5497 粮食、油料检验 水分测定法
GB/T 5511 谷物和豆类 氮含量测定和粗蛋白质含量计算 凯氏法
GB/T 5512 粮油检验 粮食中粗脂肪含量测定
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
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
GB 19641 植物油料卫生标准
3 术语和定义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。
3.1
籽粒完好正常的颗粒。
3.2
籽粒不饱满,瘪缩达粒面二分之一及以上或子叶青色部分达二分之一及以上(青仁大豆除外)的、与正常粒显著不同的颗粒。
3.3
受到严重摩擦损伤、冻伤、细菌损伤、霉菌损伤、生芽、热损伤或其他原因损伤的大豆颗粒。
GB 1352-2009
3.3.1
被虫蛀蚀,伤及子叶的颗粒。
3.3.2
粒面带有病斑,伤及子叶的颗粒。
3.3.3
芽或幼根突破种皮或吸湿涨大未复原的颗粒。
3.3.4
粒面生霉的颗粒。
3.3.5
因受冰冻伤害籽粒透明或子叶僵硬呈暗绿色的颗粒。
3.3.6
因受热而引起子叶变色和损伤的颗粒。
3.4
子叶破碎达本颗粒体积四分之一及以上的颗粒。
3.5
通过规定筛层和经筛理后仍留在样品中的非大豆类物质,包括以下几种:
3.5.1
通过直径3.0mm圆孔筛的物质。
3.5.2
泥土、砂石、砖瓦块及其他无机物质。
3.5.3
无使用价值的大豆粒、异种类粮粒及其他有机物质。
3.6
一批大豆固有的综合色泽和气味。
3.7
完整粒占试样的质量分数。
3.8
损伤粒占试样的质量分数。
GB 1352-2009
3.9
热损伤粒占试样的质量分数。
3.10
粗脂肪含量不低于20.0%的大豆。
3.11
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.0%的大豆。
4 分类
根据大豆的皮色分为:
4.1 黄大豆:种皮为黄色、淡黄色,脐为黄褐、淡褐或深褐色的籽粒不低于95%的大豆。
4.2 青大豆:种皮为绿色的籽粒不低于95%的大豆。按其子叶的颜色分为青皮青仁大豆和青皮黄仁大豆两种。
4.3 黑大豆:种皮为黑色的籽粒不低于95%的大豆。按其子叶的颜色分为黑皮青仁大豆和黑皮黄仁大豆两种。
4.4 其他大豆:种皮为褐色、棕色、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及双色大豆(种皮为两种颜色,其中一种为棕色或黑色,并且其覆盖粒面二分之一以上)等。
4.5 混合大豆:不符合4.1至4.4规定的大豆。
5 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
5.1 质量要求
5.1.1 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。
表1 大豆质量指标
等 级完整粒率/损伤粒率/%
合计 其中:热损伤粒
杂质含量/% 水分含量/% 气味、色泽
1 ≥95.0 ≤1.0 ≤0.2
2 ≥90.0 ≤2.0 ≤0.2
3 ≥85.0 ≤3.0 ≤0.5
4 ≥80.0 ≤5.0 ≤1.0
5 ≥75.0 ≤8.0 ≤3.0
≤1.0 ≤13.0 正常
5.1.2 高油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。
表2 高油大豆质量指标
等级
粗脂肪含量
(干基)/%
完整粒率/
损伤粒率/%
合计 其中:热损伤粒
杂质含量/% 水分含量/% 色泽、气味
1 ≥22.0
2 ≥21.0
3 ≥20.0
≥85.0 ≤3.0 ≤0.5 ≤1.0 ≤13.0 正常
GB 1352-2009
5.1.3 高蛋白质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表3规定。
表3 高蛋白质大豆质量指标
等级
粗蛋白质含量
(干基)/%
完整粒率/
损伤粒率/%
合计 其中:热损伤粒
杂质含量/% 水分含量/% 色泽、气味
1 ≥44.0
2 ≥42.0
3 ≥40.0
≥90.0 ≤2.0 ≤0.2 ≤1.0 ≤13.0 正常
5.2 卫生标准
5.2.1 食用大豆按GB 2715、GB 19641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5.2.2 饲料用大豆按GB 13078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5.2.3 其他用途大豆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。
5.2.4 植物检疫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。
6 检验方法
6.1 扦样、分样:按GB 5491的要求执行。
6.2 完整粒率: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3 损伤粒率: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4 热损伤粒: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5 杂质、不完善粒:按GB/T 5494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6 水分:按GB/T 5497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7 异色粒:按GB/T 5493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8 色泽、气味:按GB/T 5492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9 粗蛋白质含量:按GB/T 5511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10 粗脂肪含量:按GB/T 5512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7 检验规则
7.1 检验的一般规则按GB/T 5490执行。
7.2 检验批为同种类、同产地、同收获年度、同运输单元、同储存单元的大豆。
7.3 大豆按完整粒率定等,3等为中等。完整粒率低于最低等级规定的,应作为等外级。其他指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7.4 高油大豆按粗脂肪含量定等,2等为中等。粗脂肪含量低于最低等级规定的,不应作为高油大豆。
其他指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7.5 高蛋白质大豆按粗蛋白质含量定等,2等为中等。粗蛋白质含量低于最低等级规定的,不应作为高蛋白质大豆。其他指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8 标签标识
除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外,还应符合以下条款:
8.1 凡标识“大豆”的产品均应符合本标准。
8.2 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、类别、等级、产地、收获年度和月份。
8.3 转基因大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。
GB 1352-2009
9 包装、储存和运输
9.1 包装
包装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或容器,同时应清洁、牢固、无破损,缝口严密、结实,不应撒漏。不应带来污染和异常气味。
9.2 储存
应储存在清洁、干燥、防雨、防潮、防虫、防鼠、无异味的仓库内,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或水分较高的物质混存。
9.3 运输
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运输工具和容器运送,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雨淋和被污染。
GB 1352-2009
附 录 A
(规范性附录)
完整粒率、损伤粒率、热损伤粒率检验方法
A.1 仪器和用具
A.1.1 天平,感量0.01g。
A.1.2 谷物选筛。
A.1.3 分样器、分样板。
A.1.4 分析盘、小皿、镊子等。
A.2 操作方法
A.3 结果计算
A.3.1 完整粒率按式(1)计算:
完整粒率 = 1-
式中:
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1%,求其平均值,即为检验结果。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1位。
A.3.2 损伤粒率按式(2)计算:
A.3.3 热损伤粒率按式(3)计算:
GB 1352-2009
Soybean
ICS 67.200.20
B33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
GB 1352-2009
代替GB 1352-1986
大 豆
2009-03-28发布
2009-09-01实施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
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
前言
本标准5.1、7.1、第8章为强制性的,其余为推荐性的。
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352-1986《大豆》。
本标准与GB 1352-198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:
---对原标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,修订后的标准适用范围为“本标准适用于收购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和销售的商品大豆”;
---对原标准的大豆分类进行了部分修改;
---对原标准的质量指标项目进行了调整,采用完整粒率进行定等;
---对标准中的质量指标作了修订;
---提出了高油大豆、高蛋白质大豆的质量指标;
---增加了判定规则;
---增加了标签要求;
---增加了标准的附录A,在其中规定了完整粒、损伤粒、热损伤粒的检验方法。
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。
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。
本标准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。
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:南京财经大学、黑龙江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、吉林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。
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袁建、鞠兴荣、宋秀娟、谢玉珍。
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:
---GB 1352-1978、GB 1352-1986。
GB 1352-2009
大 豆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的相关术语和定义、分类、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、检验方法、检验规则、标签标识以及包装、储存和运输要求。
本标准适用于收购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和销售的商品大豆。
本标准不适用于本标准分类规定以外的特殊品种大豆。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(不包括勘误的内容)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,然而,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
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。
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
GB/T 5490 粮食、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 一般规则
GB 5491 粮食、油料检验 扦样、分样法
GB/T 5492 粮油检验 粮食、油料的色泽、气味、口味鉴定
GB/T 5493 粮油检验 类型及互混检验
GB/T 5494 粮油检验 粮食、油料的杂质、不完善粒检验
GB/T 5497 粮食、油料检验 水分测定法
GB/T 5511 谷物和豆类 氮含量测定和粗蛋白质含量计算 凯氏法
GB/T 5512 粮油检验 粮食中粗脂肪含量测定
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
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
GB 19641 植物油料卫生标准
3 术语和定义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。
3.1
籽粒完好正常的颗粒。
3.2
籽粒不饱满,瘪缩达粒面二分之一及以上或子叶青色部分达二分之一及以上(青仁大豆除外)的、与正常粒显著不同的颗粒。
3.3
受到严重摩擦损伤、冻伤、细菌损伤、霉菌损伤、生芽、热损伤或其他原因损伤的大豆颗粒。
GB 1352-2009
3.3.1
被虫蛀蚀,伤及子叶的颗粒。
3.3.2
粒面带有病斑,伤及子叶的颗粒。
3.3.3
芽或幼根突破种皮或吸湿涨大未复原的颗粒。
3.3.4
粒面生霉的颗粒。
3.3.5
因受冰冻伤害籽粒透明或子叶僵硬呈暗绿色的颗粒。
3.3.6
因受热而引起子叶变色和损伤的颗粒。
3.4
子叶破碎达本颗粒体积四分之一及以上的颗粒。
3.5
通过规定筛层和经筛理后仍留在样品中的非大豆类物质,包括以下几种:
3.5.1
通过直径3.0mm圆孔筛的物质。
3.5.2
泥土、砂石、砖瓦块及其他无机物质。
3.5.3
无使用价值的大豆粒、异种类粮粒及其他有机物质。
3.6
一批大豆固有的综合色泽和气味。
3.7
完整粒占试样的质量分数。
3.8
损伤粒占试样的质量分数。
GB 1352-2009
3.9
热损伤粒占试样的质量分数。
3.10
粗脂肪含量不低于20.0%的大豆。
3.11
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.0%的大豆。
4 分类
根据大豆的皮色分为:
4.1 黄大豆:种皮为黄色、淡黄色,脐为黄褐、淡褐或深褐色的籽粒不低于95%的大豆。
4.2 青大豆:种皮为绿色的籽粒不低于95%的大豆。按其子叶的颜色分为青皮青仁大豆和青皮黄仁大豆两种。
4.3 黑大豆:种皮为黑色的籽粒不低于95%的大豆。按其子叶的颜色分为黑皮青仁大豆和黑皮黄仁大豆两种。
4.4 其他大豆:种皮为褐色、棕色、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及双色大豆(种皮为两种颜色,其中一种为棕色或黑色,并且其覆盖粒面二分之一以上)等。
4.5 混合大豆:不符合4.1至4.4规定的大豆。
5 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
5.1 质量要求
5.1.1 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。
表1 大豆质量指标
等 级完整粒率/损伤粒率/%
合计 其中:热损伤粒
杂质含量/% 水分含量/% 气味、色泽
1 ≥95.0 ≤1.0 ≤0.2
2 ≥90.0 ≤2.0 ≤0.2
3 ≥85.0 ≤3.0 ≤0.5
4 ≥80.0 ≤5.0 ≤1.0
5 ≥75.0 ≤8.0 ≤3.0
≤1.0 ≤13.0 正常
5.1.2 高油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。
表2 高油大豆质量指标
等级
粗脂肪含量
(干基)/%
完整粒率/
损伤粒率/%
合计 其中:热损伤粒
杂质含量/% 水分含量/% 色泽、气味
1 ≥22.0
2 ≥21.0
3 ≥20.0
≥85.0 ≤3.0 ≤0.5 ≤1.0 ≤13.0 正常
GB 1352-2009
5.1.3 高蛋白质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表3规定。
表3 高蛋白质大豆质量指标
等级
粗蛋白质含量
(干基)/%
完整粒率/
损伤粒率/%
合计 其中:热损伤粒
杂质含量/% 水分含量/% 色泽、气味
1 ≥44.0
2 ≥42.0
3 ≥40.0
≥90.0 ≤2.0 ≤0.2 ≤1.0 ≤13.0 正常
5.2 卫生标准
5.2.1 食用大豆按GB 2715、GB 19641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5.2.2 饲料用大豆按GB 13078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5.2.3 其他用途大豆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。
5.2.4 植物检疫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。
6 检验方法
6.1 扦样、分样:按GB 5491的要求执行。
6.2 完整粒率: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3 损伤粒率: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4 热损伤粒: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5 杂质、不完善粒:按GB/T 5494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6 水分:按GB/T 5497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7 异色粒:按GB/T 5493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8 色泽、气味:按GB/T 5492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9 粗蛋白质含量:按GB/T 5511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6.10 粗脂肪含量:按GB/T 5512规定的方法测定。
7 检验规则
7.1 检验的一般规则按GB/T 5490执行。
7.2 检验批为同种类、同产地、同收获年度、同运输单元、同储存单元的大豆。
7.3 大豆按完整粒率定等,3等为中等。完整粒率低于最低等级规定的,应作为等外级。其他指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7.4 高油大豆按粗脂肪含量定等,2等为中等。粗脂肪含量低于最低等级规定的,不应作为高油大豆。
其他指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7.5 高蛋白质大豆按粗蛋白质含量定等,2等为中等。粗蛋白质含量低于最低等级规定的,不应作为高蛋白质大豆。其他指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8 标签标识
除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外,还应符合以下条款:
8.1 凡标识“大豆”的产品均应符合本标准。
8.2 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、类别、等级、产地、收获年度和月份。
8.3 转基因大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。
GB 1352-2009
9 包装、储存和运输
9.1 包装
包装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或容器,同时应清洁、牢固、无破损,缝口严密、结实,不应撒漏。不应带来污染和异常气味。
9.2 储存
应储存在清洁、干燥、防雨、防潮、防虫、防鼠、无异味的仓库内,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或水分较高的物质混存。
9.3 运输
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运输工具和容器运送,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雨淋和被污染。
GB 1352-2009
附 录 A
(规范性附录)
完整粒率、损伤粒率、热损伤粒率检验方法
A.1 仪器和用具
A.1.1 天平,感量0.01g。
A.1.2 谷物选筛。
A.1.3 分样器、分样板。
A.1.4 分析盘、小皿、镊子等。
A.2 操作方法
A.3 结果计算
A.3.1 完整粒率按式(1)计算:
完整粒率 = 1-
式中:
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1%,求其平均值,即为检验结果。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1位。
A.3.2 损伤粒率按式(2)计算:
A.3.3 热损伤粒率按式(3)计算:
GB 1352-2009
评论
发表评论